股票代码:002214

投资者关系

股票代码:002214

投资者关系

新闻中心

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市场

返回列表

【转载】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2021-01-20 大立科技 5644人关注
转载: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
记者 王燕平

杭州滨江区滨康路上,大立科技26层高的新大楼并不起眼。公司董事长庞惠民的办公室里,家具只有一张弧形大办公桌、一张长方形小办公桌和几张办公椅,甚至连张沙发都没有。还有就是七八盆绿色植物。这也符合庞惠民的性格:低调、务实。

 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
但是在业务上,庞惠民却是个很“拼”的人。当年为了避免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(大立科技前身)被解散的命运,他放弃了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,甘心拿8000元的年薪;创业初期,他自己带头跑业务,经常是晚上搞测试,再连夜写测试报告,第二天向客户汇报,有时甚至连续两三个月出差没回家。 
“评上风云浙商,我有点诚惶诚恐,因为风云浙商评选不仅在省内,在国内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项活动,我觉得我们公司的规模还不够大。”庞惠民谦虚地说。 
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
研究所一度濒临解散
他用产业化思路成功转型

今年55岁的庞惠民是天台人,1983年考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。“我的成绩属于严重偏科,高考的时候,语文满分120分,我只考了40多分;政治分数也很低,但数理化却考了300多分。”谈起当年的成绩,庞惠民忍不住笑了。要知道,当时数理化满分也就320分。
本来,庞惠民报考的专业是热门的自动化专业,但学校招生办考虑到他数理化的特长很突出,就把他招到了难度更高的物理学专业。
大学期间,庞惠民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,大四准备毕业论文时,他和另外一个同学被派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习。在那里,他见识了科研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实力。也因此,他到浙江省测试研究所工作之后,认识到测试研究所与硅酸盐研究所在科研方面巨大的差距,认为测试研究所纯粹搞研究没有前途,必须走产业化道路。 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
硅酸盐研究所离学校很远,庞惠民要每天6点起床,坐3小时公交车到研究所,晚上回到学校宿舍已经是8点左右。虽然研究所比较认可他们两人的能力,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,但庞惠民却觉得那里太辛苦了。“所以我可以说是当了‘逃兵’,最后被分配到了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。”庞惠民承认那时候自己还不够肯吃苦。
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属于省科技厅直属事业单位,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。工作没几年,1993年,研究所就遇到经费困难,许多人员被分流,50多人最后实际在岗的只剩不到20人。那时候庞惠民刚成家,夫妻俩在一个单位,于是庞惠民选择了“下海”,搞起了贸易公司。
没想到庞惠民经商还颇有天赋,他卖化工产品、机电产品,不但解决了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,而且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。这也为他以后带领研究所走产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。
1996年,就在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因生存困难准备解散之际,庞惠民主动站出来,向所里提出他可以把研究所搞好。就这样,庞惠民担任了分管产业的副所长,带领研究所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,第二年研究所就开始盈利。在老所长退休之后,1998年又担任了研究所所长。 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
“当时所长一年的收入是8000元左右,还不及我经商时一个月的收入。但我觉得,研究所走产业化还是很有前途的。当时研究所已经在研发生产红外产品,只是还没有开始赚钱。”庞惠民说。
在其他事业单位还抱着“银饭碗”不肯转制的时候,1999年,庞惠民则主动提出研究所转制,直到2001年研究所改制完成,成立浙江大立科技有限公司。

一年要跑100座变电站
有时两三个月出差没回家

在进行转制的员工动员大会上,庞惠民提出了“人人变成百万富翁”的奋斗目标,希望大家一起努力。同时他找员工一个个谈心,只要愿意留下来,就都会有工作,而且人人都有股份。
同时,庞惠民他们将原有的红外产品进行了技术提升,并引进了英、法等国的技术,然后就到全国各地跑客户。
“那时候的客户基本上只有电力系统。我们就跑各省市的电力公司,给变电站做故障检测。一年能够卖出几台红外热像仪,我们公司就能盈利了。”庞惠民回忆说。 
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(大立科技的红外热像仪)

庞惠民显然不满足于一年卖几台设备。他要求员工一年跑1000座变电站,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年跑100座变电站。
出差跑客户可是个苦差使。庞惠民回忆,那时候每个人拎的行李箱就有六七十斤重,里面都是各种设备。“红外热像仪供电靠蓄电池,还有录像机、打印机。”他说,“对电力设备的故障检测都是晚上做的,因为白天有太阳光的话,检测结果不太准。”做好检测后要连夜写检测报告,第二天向客户汇报。
庞惠民自己也是全国各地天南海北地跑,有时候连续两三个月没回家。“我下海那三年也是经常在外面跑,家里人能理解。”庞惠民说。印象最深的一次,他深秋到河北邯郸出差,一个晚上跑了三四个变电站做检测,一直工作到凌晨快天亮,因为觉得来一次不容易。但因为当地昼夜温差大,凌晨的时候被冻得不成样子,“就感觉没穿衣服裤子一样。”
他终于在内心反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?本来我都已经生活无忧了!”但第二天,他又斗志昂扬地投入了工作。 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(大立科技的巡检机器人)

非典那一年看到自己的短板
自主研发探测器完成国产替代

2003年非典暴发时,市场对红外热像仪的需求激增,这也是大立科技发展最快的一年,不过也彻底暴露了公司的短板:原先准备的红外热像仪的核心材料——探测器半个月就用完,6~8月份整个公司无事可做只能休息。庞惠民虽然焦急,但也无可奈何。
“那时候探测器只有法国能够生产,价格要几万元一个,而且不能还价;交货周期则要9个月时间,甚至更长。”从那时起,庞惠民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自己研发生产探测器这一“卡脖子”产品。
当时业内许多专家包括院士都劝他慎重考虑,因为国内还没有企业做探测器,搞这样的研发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,而且很可能泥牛入海。但庞惠民没有动摇。2006年引进一位留美博士之后,研发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生产出了样品,200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,2013年全部完成了国产替代。“在探测器的研发上,我们累计投入的资金达到6个多亿,包括一部分政府补贴。”庞惠民说。 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(大立科技的生产车间)

当年进口价要几万元一个的探测器,如今由大立科技生产,市场价只要几仟元一个,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,而成本则降到了一二千元一个。大立科技也完成了从生产红外热像仪产品,到如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、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蜕变。
有了非典时期的经历,去年初庞惠民得知党中央有关疫情防控的重要消息,以及专家表示新冠病毒存在“人传人”现象后,立即敏锐地意识到市场对红外成像测温仪的需求会激增。他第一时间发动全体员工放弃春节休假,加班加点;新大楼应急扩充部分产线。去年全年,大立科技生产销售的红外热像仪产品预计超过5万台,为境内外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
风云浙商访谈|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: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

庞惠民还积极进军军民融合产业,通过四年的投入,到2008年大立科技终于获得了相关资质,成为我省首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的榜首单位,其红外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装备的光电制导、火控瞄准等领域。目前,公司还在大力研发机载光电吊舱系列产品,该产品是大立科技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。
“确切地讲,我们的红外产品,只是光电吊舱的一个核心部件;而光电产品则是目前军工领域最高档次的产品,这也是一项‘卡脖子’技术,目前全球只有四五家企业能够生产。”庞惠民说。

新年愿景:希望大立科技在光电系统技术上取得突破,成为国际著名的光电产品供应商。


浙商访谈 庞惠民 大立科技 核心器件国产化 红外热成像

上一篇:大视野,立天下|大立科技与您共同探索光电“芯”未来

下一篇:初心如磐·勇立潮头|祝贺董事长庞惠民荣获2020年度风云浙商

推荐新闻

联系我们

400-887-1897

market@dali-tech.com
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39号

关注我们

© 2021 大立科技 浙ICP备11030830号-1   网站地图

对比栏

隐藏

对比|展开|关闭
  留言 招商 购买